钢筋混凝土之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质决定的。钢筋与混凝土有着近似相同的线膨胀系数,不会由环境不同产生过大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有时钢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间隔的肋条(称为变形钢筋)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当此仍不足以传递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拉力时,通常将钢筋的端部弯起180度弯钩。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提供的碱性环境,在钢筋表面形成了一层钝化保护膜,使钢筋相对于中性与酸性环境下更不易腐蚀。
钢筋混凝土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1、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1801年洘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伯特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为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1872年,美国沃德建造了一个无梁平板。从此,钢筋混凝土小构件已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2、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1992年英国人蒂森提出了受弯构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法。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莱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如美国波士顿式的Kresge大会堂,英国的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Marina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建筑物。1950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1955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此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
3、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限状态方法。由于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繁重,工程中大量应用预制构件和机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继苏联提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之后,1970年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波兰相继采用此方法,并在欧洲混凝土委员会,与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CEB-FIP)第六届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混凝土结构与施工建议,形成了设计思想上的国际化统一标准。
成都兴垒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在水泥仿木系列产品主要产品有:仿木栏杆、铸造石栏杆,混凝土水泥栏杆,仿竹栏杆,仿石栏杆,GRC线条,EPS线条,仿木纹漆,护栏、栅栏、围栏、树桩、护岸桩、栈道、栅栏、葡萄架、花架、廊架、各类桌凳、标示牌、垃圾箱、花箱、树围、啤酒桶、坐凳、桌子、椅子、仿木围树凳等。产品广泛用于公园、绿地、河道、学校、小区别墅的户外休闲设施。
成都兴垒建筑生产的仿木产品与真木制品有同样的观感和亲和力竭力追求与真木相同的效果,乃至细小到每一条木纹,色感上做到保持木材的原色,更贴近自然,更增加城市灵气。使用寿命长,不腐,不燃,不变形是兴垒仿木栏杆的主要特征。